大多人應該都會同意,幼兒時期的可塑性相當高,甚至可以說幼兒時期是在決定性格和思考模式最重要的時期,再來就是青少年時期,來到成年後,人格和思考特性很難產生大幅度的變化,當然根據現在的腦科學理論指出,人的大腦在一輩子都具備可塑性,成年以後可以改變自己,但不可否認的,相較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或是更長的時間。
人的可塑性隨著年紀增長會越來越固定,也越來越難改變,這點不只在生理特性上如此,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但比較少被提及的就是,就連外在的條件上也會形成阻礙,而且也可能會隨著年紀增加難度。
這講起來其實也不難理解,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習得很多不同的技能,也會形塑出一些特定的想法和價值觀,這些都是屬於我們個人的層次,但我們並不是一個人生活的,我們始終都在和他人互動,我們會受到他人的影響,也會影響自己身邊的人,我們會選擇特定的居住環境、特定的職場、特定的互動對象,我們也在這些選擇中,建立起自己的人際網絡,在這些人際網絡中,我們和不同的對象都建立一套特定的互動方法。上述這些外在環境是在我們長期的選擇和互動中形成的系統,和我們個人的各方面特質融合在一起持續運作。
因為個人是融合進整個環境系統,這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開始改變自己,也就會改變自己和環境的互動方式,進而影響到整個系統。
這樣講起來好像有點抽象,具體上來說好了,就單以朋友間的互動來說,假設我今天體悟到自己過去總是太過悲觀,事事都消極被動,覺得自己應該要給自己來點生活態度的重新打造,我決定試著多從正面思考,試著找出各種人事物中的優點和可取之處,我遇到一個改變時不再將之視為威脅,而是一個機會。這不僅會在我內在的想法層次上運作,也會體現在我外在的言行舉止,以及各種具體的行動選擇中。這時候我既有的人際關係就會開始產生變化,可能我過去有一群好友,大家聚在一起總是一起抱怨職場上的不順,抱怨社會的不公平,抱怨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但現在開始我並不想花太多力氣在這種活動上,於是我可能不再對這樣的話題投入,甚至我可能刻意反對這類說法,在我個人來說,這是一種自我的改變,但站在我那些一直以來的老朋友眼裡,可能會有點難以適應, 他們可能會覺得我怎麼突然一直反對他們的說法,怎麼開始覺得我好像有點格格不入,一段時間後可能就會產生衝突,久而久之甚至會開始彼此疏遠。
這對我來說就會形成挑戰,因為既有的這些外在條件是去長期以來的選擇和行動中打造出來的,現在決定改變自己時,這套系統也就不再適合我的現狀,那麼我必然會和這套系統產生摩擦和衝突,事實上,當我的改變越快速,程度越高時,這種摩擦和衝突也會更大,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改頭換面會如此困難的原因,我和身邊的一切都必須重新磨合,甚至,我可能必需要拋下身邊一些長期以來熟悉的人事物,否則這些可能會持續造成我的阻礙,又或者我可能會在阻礙的壓力之下,放棄改變回到過去那套模式。
這種想改變自身的模式,卻因為外在環境的阻礙的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好比說,就曾經有研究發現,很多吸毒成癮的人,在成功戒毒離來勒戒單位之後沒多久又很容易又恢復吸毒的行為,研究者發現,這主要並不是生理上的毒癮造成,而是他既有的生活環境將他拉回那種生活方式。
這裡我重新推一下之前推過的一本書,《勵志書實踐生存報告:我如何花一年的時間讀12本暢銷勵志書,並真的改變人生》,這本書的作者在一年後依序讀了好幾本勵志書籍,而且還以破釜沈舟的態度徹底執行每一本書中的內容,不只對他本人來說是一個又一個很大的挑戰,他也在過程中描述到,自己和一些老朋友產生了一些嚴重的摩擦和衝突,透過本書的內容就可以看到,要在短期內做出大幅度的改變,不只是對自己本身的挑戰,也是對自己身邊的人際關係的挑戰。
所以,人確實可以改變,大腦的可塑性說法也大致上沒錯,但要做出改變所需面臨的挑戰,從來就不只是在個人層面,而越年長之後,建立起來的這套系統越是緊密交織,根深蒂固,也就造成想要大破大立,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會更為困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