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以前我讀高中的時候有流傳一個說法:「邏輯好的去讀自然組,喜歡背的去讀社會組」,很多人在選組時也都是以這原則作為最主要的參考。我聽過不少高中選讀社會組的人說自己不擅長數理,所以才選社會組,但我很少聽到一個人說因為自己不擅長社會組的科目所以才選讀自然組。這種說法其實有一個潛台詞就是「讀數理的人比較需要天份,有天份就去讀數理,沒天份你就只好去讀社會組乖乖背吧!」。

嗯,這個觀念即便到了大學和研究所,出了社會都還是如此,大多人都認為數理方面的能力很吃天份,只有那些天選之人才適合去讀,沒這方面天份還是認份點去學點其他能力吧。

好,《大腦解鎖:史丹佛頂尖學者裘.波勒以最新腦科學推動學習革命》這本書就是在談這個迷思,本書主張,除了少數特殊狀況(比如大腦有病變),人人都可以將數理學好,你會讀不好,是因為你抱著錯誤的態度,用錯誤的方法學習,當然這不是你的錯,是教育過程和文化的問題。

其實在美國一樣普遍有這樣的想法,認為數理吃天份、認為男生天生就比女生擅長數理科學領域等等,當然本書就是要破除這些迷思。

這本書談的是幾個常見的關於學習的迷思,第一章就先點出一個最需要破除的迷思,也是要突破學習障礙的第一步,那就是用成長型思維來取代固定型思維,而成長型思維又是建立在大腦神經可塑性這個基礎上。接下來的一些觀念也都很重要,像第二章談不要害怕錯誤,對學習來說錯誤是很重要的。第三章則是告訴你信念本身會影響自己的學習效果,也就是自我應驗預言。第四章則是說明多角度學習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不要只是背公式,畫個圖、講個故事、換個表方式等會有助於學習和培養創意。第五章則是強調數學不需要拼速度,重要的是靈活的思考,發掘新的洞見。第六章是強調和他人交流討論的好處。

整體來說這本書不是在談具體的學習方法,而是導正一些很普遍但其實大錯特錯的迷思,讓讀者可以一掃過去的陰霾,重拾學習的信心,或者讓為人父母或師長的,可以給予下一代正確的學習觀念,讓他們學得更好。

雖然本書大多焦點和例子都放在數學的學習,但其實本書對學習的看法也不只適用於數學,而是適用於絕大多數的知識技能,但我想之所以會以數學為中心來討論,主要也是因為這門科目大家都經歷過,但卻也最常被認為需要天份。

下面談談我對本書談到一些觀念的看法。

其實關於成長型思維對學習的幫助,我在讀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在好幾本書上接觸過了,以我自己的感受是,抱著這個看法真的對於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一來這會增強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只要肯花心思,運用正確的方式學習,就可以順利掌握一門科目。再來,抱著這個想法也會讓我更想積極地去接觸不同的知識技能,我比較不會太去顧慮自己是不是缺乏這方面的天份,比較願意積極去嘗試。因為我相信只要用正確的方式並且持之以恆,我的大腦自然可以被重塑成擅長這塊領域的樣子。

我認為這種觀念特別需要給那些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放棄學習某些知識技能的人,好比說有不少女生真的認為男生天生數理頭腦就比較優異,但其實這點已經有不少證據破除了,好比說,有一個研究比較幾個國家的男女數理能力差距,統計數據指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男女平權越是高分的國家,男女的數理表現差距越小,在最平權的那些國家裡,甚至還有女生略勝於男生的現象。這表示什麼?很可能就是當一個社會相信男女之間是平等的,女性就不會認為自己天生就不如男性,而間接造成在數理學習上的差距。

另外我在自己親戚的長輩身上也觀察到類似現象,同樣在青春歲月都沒有電腦的條件下,有些長輩就能自然而然地學會使用電腦,除非牽涉到比較深的技能,否則以一般常用的電腦技能來說,他們都游刃有餘。反過來說,有些長輩則是怎樣都學不會好好使用電腦,即便他們還是會使用電腦上網或是打文書,可是一旦出了點狀況就只能請年輕人技術支援,或是稍微換個界面就馬上不知道如何使用。有趣的是,自己學會使用電腦的長輩,和始終學不會電腦的長輩,在退休之前的職場表現並不相關,也就是說,雙方在年輕時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知識水準差距。但我發覺這個問題比較出在他們的心態,那種認為自己老了,學不會新東西的人,通常會造成這種惡性循環,也就是更不願意學習,或是一點挫折就歸咎於自己的年紀,然後久了以後就真的學不會東西,也就真的認為自己無法再學新東西。

再來,成長型思維的觀念,要搭配不怕犯錯這點來相輔相成,因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犯錯或遇到不懂,除非你根本就是找了個太過簡單的內容給自己。而這時候,你對於犯錯的歸因就相當關鍵,這會影響你接下來學習的信心和意願,如果你是抱著成長型思維,就不會將錯誤歸因於自己天份不足,也就不會輕易被錯誤打倒。反過來說,當你可以體認到,錯誤不是什麼壞事,而是成長的過程,甚至犯錯還更可以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反而可能還記的比沒有犯錯還要深刻。當你對犯錯不再抱著消極看法時,你也不會因為錯誤而懷疑起成長型思維的信念,不會因為錯誤而再度湧起「也許天份還是有影響吧」這種想法。

關於學習方法或成功學方面主題的書,我覺得可以分成兩大派,一派就是本書的觀點,認為人的學習潛能很高,神經可塑性讓我們可以學會大多知識技能,只要我們抱持著正確的學習觀念和方法,就可以學會任何自己想學的知識技能。另一派就是採取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天賦才華是出生就決定大部分了,但天賦才華有很多種類型,而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是找出自己擅長的領域,並將之發揚光大。

我目前是比較傾向於本書的觀點,當然這也不是說人天生沒有任何差異,事實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本書也這麼主張),但大腦的潛能比過去想得還高,除了少數特殊狀況,大多人天生的潛能並沒有差距那麼大。

當然,雖然我比較相信成長型思維這派,但我認為主張找出自己擅長的領域來發揚光大這一派也不是沒有價值,因為即便我們在天份上差距可能不是那麼大,但我想會去找這類書來讀的人,應該都不是幼兒了,也就是說,都已經長成某一種樣子,即便是後天造成的,但我們的現狀就已經變成擅長某些領域也不擅長某些領域,那如果你希望透由學習改善自己的現狀,你一樣必須從兩條路做出選擇,一條就是嘗試突破自己的障礙,讓不擅長變成擅長,另一條就是找出你已有的長處,將之充分發揮。

用個具體一點的講法來說就是,假設我是因為後天的環境讓我擅長語言而不擅長數學,但還是一樣要去考慮到底要全力發揮現有的語言優勢,又或者是試著突破數學方面的障礙,當然,時間精神允許的話,也可以兩個都做,來個斜槓人生。

不過這裡我認為抱著成長型思維,並試著突破自己過去自認為缺乏天賦才華而放棄的領域,除了讓自己多具備一項技能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會大大增加自信心。當你成功打破自己過去的障礙,成功掌握自認為學不會的技能,你會產生一種「只要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什麼困難都能克服」,這會讓你更不怕挫折,更勇於挑戰困難的任務。

這裡就順道提一下我自己學習寫程式的經驗,幾年前我曾經試著自學程式,但當時很容易因為一些挫折就開始不耐煩,此外,雖然從來不認為自己比較笨,但我確實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比較不適合學習寫程式。後來讀過一些關於學習的理論,刷新了很多學習的觀念後,我掌握到一些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也相信自己是可以學好寫程式的。最近重新開始練習寫程式,每天撥一點時間練習,不給自己太大壓力,而是求持之以恆。結果發現學習起來效果比以前好很多,而且還可以連結到很多應用層面的想法。這對我來說相當振奮,也讓我對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信心大為提昇。

如果一直因為過去不好的學習經驗而一直感到缺乏自信的人,不妨讀看看本書吧,也許可以重新建立起自信唷!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