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矽谷會想到些什麼印象呢?也許是一堆創意十足的新創公司,一堆聰明絕頂的創業怪才和工程師,還是奔放不受拘束的想法實驗。

這本《矽谷思維:矽谷頂尖工程師實戰經驗總結,五大模式訓練邏輯思考,職場技能提升+競爭力開外掛!》分別從「產品」、「數據」、「創業」、「增長」、「成長」的五個面向的思維特性來描述矽谷這個環境的思維文化。讓讀者即便無法去矽谷親身接受洗禮,至少可以一窺這個地方的人是如何讓自己精益求精,創造出各種過人的成果。我們可能只有少數人可以在矽谷工作,但可以試著將矽谷的成功文化帶入我們的生活。

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個人來說,雖然有些有趣的亮點,但整體上來說大多觀念並不是很陌生,比如說在第五章的「成長思維」章節就有提到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差別,這個概念其實已經有不少談成長、成功、學習等主題的書籍都有提到過。又比如第二章的「數據思維」章節,有七八成以上的內容都是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好比說倖存者偏差、P值、I型錯誤和II型錯誤(假陽性和假陰性)等概念。

不過雖然我講是這樣講,倒也不是說本書不值得一讀,事實上如果有人問我,我可能會回答可以弄一本來讀讀看吧。

一來我想可能對不少人來說這些還是挺新鮮的概念,比如說會犯上倖存者偏差這種錯誤的,我在生活中還是不時會看到,而這概念要是放在統計學相關主題的書籍,大概很多人會沒興趣碰吧,但如果透由矽谷工程師這個響亮的名號來吸引人讀,那也可以算是一種成功傳播重要觀念的方法。

二來,有時候個別的知識有多新穎多獨特其實不是重點,而是把這些知識擺在什麼情境下來談,應用在什麼領域中,又或者我們如何將這些知識透過一個目標或主題組合起來,這其實也是一本書籍的價值所在。畢竟在這個年代,很多個別知識碎片都可以透由網路查詢到,但是知識和知識之間如何組織成一個系統,又或者個別的知識如何組合起來解決某種類型的問題,這些任務在我看來目前還是書籍的表現遠優於網路資訊。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會想,裡面很多觀念是專屬矽谷人的特質嗎?又或者其實這些觀念是很多處在高度競爭的環境都需要具備的?這些觀念是因為在矽谷製造出很多成功案例所以才擴散到其他領域?又或者是矽谷人是從各領域取經來的?

坦白說我確實是衝著「矽谷」這個字眼買下本書的,原本也預期會有很多我從沒接觸過的陌生觀念,但整體上並沒有我預期的那麼「衝擊」,不過不失為一本態度和思維上的參考書。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