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讀心術,會給人很神秘的感覺,甚至有點接近超能力的形象,但其實這種事情也沒那麼神秘,只要掌握一個原則,要完美演出不存在的情緒其實很困難。但這並不是說讀心因此很簡單,雖然說要完美演出不容易,但要察覺演出中的不完美同樣也不簡單。作者也說這並不是那麼容易,而是需要反覆訓練,以熟練掌握如何觀察出表情和肢體中透露出的情緒細節。

一般來說,除非有什麼特殊需求,不然我們不會刻意注意自己在各種情緒狀態下,自己的外顯行為有哪些細節特徵,我們可能會知道自己高興時是面帶笑容,但我們不會去記住開心當下笑容的所有肌肉運作細節,更別談自己的肢體細節表現這些可能根本從未意識到的部份,所以當我們明明沒感到任何開心的感受卻要強顏歡笑時,我們可能只能有意識地揚起嘴角,卻沒注意到眼角根本完全沒有牽動到,更別談可能肢體表現出一副無精打采,又或者是緊繃僵硬的狀態,而這種只演出部份特徵的笑容產生的不協調感,就是所謂的皮笑肉不笑。

其實裡面有個議題特別讓我感興趣,如果說要完美演出不存在的情緒很困難,那麼就會有一個問題,演員要如何順利演出自己所要詮釋的情緒,我要如何在我明明就不悲傷的狀態下演出悲傷呢?答案是,引出自己的悲傷情緒,讓自己真的處於悲傷的狀態。很多演員是透過回憶相關的經驗,來誘發自己相應的情緒狀態,進而真的展現出相應的表情、肢體和語氣等外顯行為。

不過這裡有個需要補充的是,內在的情緒和外在的表情肢體並非單向運作,而是相互影響,也就是說,情緒會表現在表情和肢體上,但相反地,表情和肢體動作也會影響內在情緒,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你強顏歡笑可能還真的會讓你感到開心一點。

有些作品就是在談肢體表現反過來影響內在心理狀態的方法,像是《姿勢決定你是誰》。我自己也會在一些場合運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緩解一些緊張焦慮的心情,比如說我一直都很害怕看牙醫,但又不能不看,為了應對這個狀況,每次我去牙醫,掛號完在外面等待的時間,我就會做一些伸展肢體,讓自己看起來振奮的動作,好比說高舉雙臂。而進入診療椅上在等待醫師時,我就會刻意在診療椅上張開雙腿雙臂,擺出一副有點秋的姿態,這會讓我感到不那麼緊張焦慮(但希望不要讓先來招呼的牙助覺得我不知道在秋什麼)。

總的來說,花點時間訓練自己察覺對方情緒的能力,對於社交互動或是商場應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31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