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一些暢銷成功學或勵志書到底有沒有閱讀的價值?這大概是閱讀界一個長年以來的爭議話題,這類型的書籍從來都沒有少過,通常也是出版新書裡面最容易大量銷售的類型之一。但也有一批人對於這類型的書籍特別反感,也就是說他們不但認為這些書沒有閱讀的價值外,甚至認為這些書褻瀆了神聖的閱讀市場。
我之前就曾經寫過一篇我對於原子習慣這類書籍到底有沒有用的看法(讀了到底有沒效呢?話說那個紅了好一陣子的《原子習慣》),裡面提到的重點在於「知道」和「實踐」的差別。也認為很多人之所以讀了沒有用,有很大一部份在於他們根本就沒好好地實踐過,關於這類書籍不只要閱讀,而且還要確實去執行,我也介紹過一本書,這篇也可以參考看看(讀完勵志書就是要真的去實踐才會有用啊:《勵志書實踐生存報告:我如何花一年的時間讀12本暢銷勵志書,並真的改變人生》)。
但在這篇我想談論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認為這類成功學或勵志書沒有用的原因在於,這些書的作者也許都在求學習、事業、感情或健康健康等面向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問題在於,這些作者的條件和讀者不一樣,作者真正的成功原因並非他書中講的那些,有可能他其實也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成功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只是在成功以後回頭去找些看似合理的原因。
比如說,有些人會認為,這些作者可能本身就已經佔有一些先天優勢,才得以讓他的方法可以通往成功,比如說智力水準特別高,又或者家庭環境特別優渥等。也許作者本身確實透過一些方法來取得成果,好比說長期的自律,又或者像是設定明確目標並且規劃執行等,但這些只是附加的效果,因為作者的起跑點已經踩在前面了,而他所說的這些方法只是加分效果而已,並非主因。
也有些人會認為,這些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其實知道自己的優勢,但他們在寫書時並不會提到這些優勢,而是選擇隱瞞,並且強調那些他在書中所談的成功法則,好比說,我聽過不少人認為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靠黑心手段來獲取成功地位,那些所謂的努力、熱情、願景、、自律、按部就班、有效規劃等方法其實只是幹話,只是要創造完美的人設而已。又或者也有一些人會認為說,這些作者幹麻要分享成功的方法,隱藏起來自己成功不就好了,這麼成功幹麻出書賺錢,根本主要收入就是靠出書賺錢吧!
關於上述那些說法,我認為都有一定的道理或可能性,但也都只對一部分而已,也就是說,我確實覺得有些作者可能有些先天的優勢,也有些作者可能忽略掉自己其他的成功因素,又或者市面上也真的有些作者是純粹想靠出書賺錢。但!我認為這些都只是一部份,又或者說這些說法只有指出一部分的事實,而且都是比較負面消極的那一部份,而我認為即便這類書籍有這些可能的問題,但也有其積極面。
這裡就談談「作者的條件和讀者不一樣」這個部份吧。確實,作者可能會有些讀者不一定具備的優勢,但其實想想,每個人本來就都有各種不同條件,身體上來說,我們有不同的性別、身高骨架、大腦的神經連結也不同等等。個性上,我們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人粗線條有人神經質、有人執著有人三分熱度。而環境條件來說,我們的家庭能提供的資源也大不相同,教育背景、出身的國家、族群、文化也都不同。
也就是說,其實本來每個人就都不同了。那好,如果你認為條件不同就沒有參考性,那麼請問,你是否從來不參考他人的作法?你是否從來不向他人請教?我想應該沒這種人吧,人類本來就是從互相分享經驗、互相切磋模仿的過程中學習進步的。如果人類從不參考其他人成功的方法,那今天人類不會發展到這樣的程度。
當然,我可以同意,我不太可能參考Lebron James的訓練方式並且去實踐,就可以成功打進NBA。我們的身體條件相差太多了。但我們可以換成另一個角度思考,一個是「我如果用Lebron James的訓練方式,依然不能打進NBA,但也可以讓我進步很多了。」,另一個則是「也許我應該參考條件跟我比較相近的對象。」,再來就是「我無法在籃球上和Lebron James比肩,但參考Lebron James的一些心態和方法也許可以讓我在自己的強項發揮得更好。」
先來談談第一個「我如果用Lebron James的訓練方式,依然不能打進NBA,但也可以讓我進步很多了。」,從這個角度來思考,Lebron James天生神力,搭配上有效的訓練方式,讓他成功地在NBA取得難以企及的高度。我們可能缺乏他那百萬中取一甚至千萬中取一的條件,但他的訓練方式依然可以有效提昇我的運動能力,在我在既有的條件下取得更好的成績。
而那些成功學和勵志書所提供的方法,也許不見得能讓讀者達到一樣的高度,但也可以讓讀者有機會往上爬升不少,也許這些作者透過他們所說的方法,將他們從原本就已經優異的80分,進一步拉到頂尖的95分。那麼讀者就算只有60分的起始條件,怎麼努力也無法一口氣攀登到95分,但至少也可能用同樣的方法往上爬到75分呀,如果一套方法可以讓我們做得比現在更好,那又何必非要執著在自己不是從80分出發,而無法達到95分呢?
再來談談「也許我應該參考條件跟自己比較相近的對象。」,沒錯,Lebron James的先天條件真的異於常人,訓練方式可能很大一部份真的不適用於一般條件的人,那麼,我們該考慮的是,找出起始條件和自己條件比較相近,卻也取得了不錯成果的人。成功學和勵志書的作品每年都有好幾本,作者的條件和背景百百種,我們不如就挑個條件背景和我們比較相近的作者來參考吧。其實這些成功學和勵志書的作者裡面不乏出身背景普普,或是人生的早期階段表現得平庸,有些甚至還比一般人差。這些作者也許就是些不錯的參考案例。
當然,我們不可能找到和自己條件一模一樣的作者,根本不會有兩個人條件完全相同,就連同卵雙胞胎也是如此。但我們可以從作者和我們類似的條件參考起,好比說,如果你是一個從小就內向不擅長社交的人,你就可以尋找在個性上和一樣在個性上比較內向敏感的作者的作品,並且參考他如何處理內向敏感的問題,甚至發揮敏感內向的優勢,你也不見得要從頭模仿到尾,也可以抽取適用於自己的部份就好。就想想,你人生中在向他人尋求建議時,也不見得會完全複製對方的作法,而是將對方的建議,搭配自己既有的條件,去整合出適合自己的作法。
接下來談「我無法在籃球上和Lebron James比肩,但參考Lebron James的一些心態和方法也許可以讓我在自己的強項發揮得更好。」這個角度。Lebron James靠著過人的天賦和正確有效率的訓練,在籃球這個領域成為頂尖中的頂尖。但他的一些心態和方法也許並不見得只能運用在籃球訓練上。好比說Lebron James每年在休賽期間都會花不少錢去進行身體保養,在訓練上也很自律,讓他可以超過35歲還可以在籃球場上當一個頂尖好手。即便我們不靠籃球為生,但健康的身體不管在哪個領域都是很重要的,而保持自律訓練,也是不管在什麼領域都很有幫助。那麼我們也不用去執著於Lebron James的條件有多優異,又或者我們根本不靠籃球為生的差別,試著投入資源在維持健康的身體,以及在自己專業領域上的自律,也可以讓我們在生活和事業上表現得更好。
很多成功學和勵志書的內容,其實都不限於特定領域和條件,而是在大多情況下來說,都可以提供更好的表現。好比像是《原子習慣》這類談習慣的作品,其實不管要應用在哪種知識技能都有一定的幫助,而這種作品有不少也都是建立在作者自己個人成功之外的理論,好比說習慣學有不少是建立在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理論基礎上,又或者有些作者是類似教練或顧問的身份,他們已經成功透由這套心法幫助很多人在自己的領域取得更好的表現。也就是說,這些作品裡很多原則本來就不只是建立在作者個人的成功之上,又或者作者個人的成功所萃取出來的原則本來就不只可以適用在他的條件和領域。
講到這裡暫時告個段落,我再重複一次,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不同條件,沒有條件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但我們依然會去參考他人的作法,或是向他人請教。而這些成功學和勵志書,就像是那些我試著去參考請教的對象一樣,也許他們的方法不見得完全適用於我們的狀況,但那又何妨?人生本來就沒有完全正確無誤的準則,我們只能在眾多資訊中,篩選出適用於自己的部份,並且嘗試去實踐,並且在過程中更了解自己的狀況,即便最後並沒有達成自己原本的目標,也可能意外地開出一片天,或者學到些不同的經驗,那也是一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