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一直都是很熱門的學問,因為我們都要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做規劃,才能在我們退休後,不再能透過工作來賺取收入時,還有一筆資產可以度過剩下的歲月。

不過說到理財養老,大多想到的都是屬於財務方面的規劃,這點倒也沒錯,畢竟在現代社會,我們就是要靠金錢來儲存價值,並且以金錢來交換商品和服務,但我想想,除了理財這種物質層面的需求,像人際關係這種屬於心理層面的需求對老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人是群居動物,向來都需要社交生活,即便是特別內向孤僻的人,也很難過著完全沒有任何人際互動的生活,頂多只是需求量比較少,或者說只需要少數幾名好友就可以滿足需求。

有不少研究指出,長期缺乏社交生活,對於心理層面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進一步影響到生理健康,年長者要是缺乏社交活動,認知能力也會退化得更快。

人在年輕時可能還好,畢竟我們總是需要工作,就算自己不主動追求,也還是會在工作和生活上有很多社交活動。但來到老年以後,因為也不再有職場環境的互動,而兒女可能也都離家生活了,社交機會就大幅減少。

之前還有看過有些老人常常沒多大病痛也要跑去醫院,為的竟然是因為看診過程中,醫生會詢問患者狀況,而對這些老人來說,這樣的互動能滿足被關心的需求。會有這樣的狀況,顯見有些老人以及寂寞到需要靠這種手段才能滿足社交需求。

人從出生到過世前,始終都有社交需求,但來到一個年紀後,就會越來越不再建立新的人際關係,而既有的人際關係,一來會隨著脫離社會運作(也就是脫離職場)而漸漸斷絕,二來則是隨著年紀進入晚期,很多同齡的親友也會慢慢離開。也就是說,在過了一個年紀後,很多人的人際連結就會進入只會減少卻不再增加的趨勢,年紀越大就越明顯。

然而社交需求並不會因為年紀增長就消失,於是這裡就出現兩條路,一條是盡量保持既有的人際關係,另一條就是想辦法結交新的人際關係。

有些人比較願意學習新東西,也不排斥參加一些活動,所以在退休後還可以多少結交一些新朋友。但也不少人越年長也就越沒動力去接觸新事物,而不再接觸新事物也就意味著生活圈不再拓展,自然也不會有新的人際連結。

平均來說,越年長確實會越不容易結交新朋友,除了脫離職場外,活力減少和較不願意接觸新事物也都會產生阻力,所以我們通常可以發現,年長的人聚在一起時,常常就是講著同樣的事情,或者至少是以他們習慣的方式在推動話題。

講到這裡,其實我想提出的就是,大家都很清楚在退休前要進行理財規劃來為退休後的生活打算,卻比較少人會在年輕力壯的階段就在擔心年老後人際關係的消退,但事實上,人際關係這件事情也是要從年輕就開始經營,因為如果等到退休後才開始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人可以互動,這時候想要再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恐怕只會更困難。

也就是說,關於退休後的規劃,我們不只要在財務面著力,也應該要在人際關係面提前花點心思去準備。也許你在年輕力壯時沒什麼感覺,反正工作和生活本身就會迫使你涉入各種人際關係,但如果這些人際關係都會隨著退休後一併消失,那就要小心一點了,很多一輩子把心力都放在職場事業上的人,為什麼一退休就會很不適應,因為他們人際連結都建立在職場的角色上,一旦職場沒了,他們能扮演的角色也沒了,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失去了價值,失去了被需求的感覺。

年輕力壯時如果朋友太少也是會有這樣的風險,確實有些人是可以靠少量的朋友滿足社交需求,但如果自己的人際連結只建立在少數一兩個特別要好的朋友身上,那麼一旦這些朋友提前登出人生,或者因為種種原因不再能頻繁互動,那麼自己就會一下失去所有重要的人際互動來源。

我有看過一些社運團體,他們的成員都相對高齡,大多都是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齡,事實上他們裡面大多人也不太能再積極參與些什麼社會運動,但他們還是會固定舉辦餐會,大家聚在一起,除了分享彼此近況,也有社會運動這個共同話題可以連結彼此。以前我只覺得這好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團體,後來想想,雖然他們已經不再能花太多心力在社會運動上,但其實,從年輕開始一起為相同的理念奮鬥的歲月,也成為他們共同的記憶,也是連結他們彼此的力量,讓他們到現在這個年紀,也還有眾多同志可以緊密地互動。

也就是說,如果心有餘力的話,最好還是在年輕力壯時,就在職場和家庭之外伸出更多觸角,無論是學習其他技能也好,培養個人休閒娛樂也好,或是投入社會運動共同追求某些社會價值也好,總之就是提早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以便在年老後,還有很多的「人際資源」可以讓自己心靈有個依靠,而不會覺得好像被社會遺棄孤立。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