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無論是要約出去討論事情也好,或是去玩也好,他常常要拖到最後一刻才出發,然後路上就拼命趕,路上油門猛摧,有機會就闖紅燈,遇到前面的車速度比較慢就咒罵對方。然後他也常常因為這樣而遲到一段時間,要在路上先通知對方自己已經在路上,會晚個十分二十分甚至半小時不等,有時還要唬爛,明明才剛出門,卻要聲稱自己已經快到了。

有一種人,給他一件任務,他總是會在截止日前拼命趕工,即便給予相當充裕的時間,他還是會拖到截止日快到了,才會急急忙忙開始動工。他的成果通常都是在接近截止日才趕出來,甚至常常要求要延後個幾天。

我相信大家應該都對上述這樣的人不陌生,甚至自己可能就是如此。

我自己過去也常常這樣,即便現在有時也還是會如此。不過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首先,這樣拖延並不會讓我們需要完成的任務變得簡單或是減少,任務還是一樣,但卻會大幅提高我們的風險。就以赴約這件事來說,如果我們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要急忙出門,首先就是因為著急,我們可能會忘東忘西,匆忙之中少帶了些什麼,然後在路上我們必須爭取時間,所以我們得盡可能加速,頻繁超車,甚至不惜闖紅燈,這樣會大幅提高我們出車禍的機率,特別是我們不只行車方式變得危險,情緒上也變得焦躁不安,就更加無法專注在周遭的路況上。

而以任務來說,拖到截止日前拼命趕工也會有類似問題,我們因為倉促行事,就比較無法顧及細節,加上趕工過程情緒也比較急躁,也就進一步提高我們任務出包的機會。

再來,如果總是用這種最後一刻拼命趕的方式來行事,即便不出大包,至少也常常會出點小包,好比說常常遲到個一段時間,長期下來,可能會給人感受到不尊重對方的印象。而在任務上常常出小包,或是要求延期,也會給人感覺到不太可靠,任務交待下來好像不是那麼安全,而給人不值得信任的印象。

也就是說,這樣的習慣不只自己容易暴露在風險中,長期下來也會損害自己的人際關係和信賴感,即便真的強運,常常可以驚險過關,也不會因此帶來什麼額外好處,整體可說是百害無一利。

有這點認知後,就要避免自己總是趕在最後一刻才開始行動。

以赴約來說,出發時間最好是能多預留個一段緩衝空間,這樣不只確保自己不會因為一些路上的小事就遲到,也可以讓自己始終保持在比較平靜的情緒狀態,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也有幫助。有一個我上過課的講師,他說他總是會提前一段時間到教室,除了預留時間讓自己有餘域外,提前到教室他也可以整理一下心情和想法,將自己調整到最好的狀態。

以被交付任務來說,如果可以的話,在真正的截止日前設定一個自己制定的截止日,也就是假設是十天後要交付成果,那我就自己設定要在八天內完成,這樣可以讓自己預留兩天的時間,以防如果出包或忽略掉什麼,可以有時間做補強或修正。

早一步完成事情,別讓自己總是處於被期限追著跑的狀況,不只降低風險,也讓自己情緒比較能保持在平穩狀態,長期下來對人際關係也比較好。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