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慧越來越夯,大數據、資料科學、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概念雖然大多人都不見得多清楚,但也幾乎多少都聽過。又,雖然大多人也不見得知道真的具備這些知識或技術,但這些領域做出來的成果也已經驚豔到很多人,也造成某種焦慮,就是「科技性失業」,也就是擔心現在我們從事的這些工作,在不久的將來就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在這種趨勢背景下,很多人都開始想學習一些資訊科學的相關技術,其中一項就是學寫程式當工程師,不過這一行又常常給人一種印象,就是必須具備天賦,年紀要輕、數理能力要優異等等,所以我常常會在一些相關的學習社團裡看到很多問題像是「我已經XX歲了,現在學寫程式會不會太晚?」、「我英文不好,學寫程式會不會有影響」、「我是文組畢業的,我要怎麼學寫程式?」。
嗯嗯,會有這種印象不奇怪,不過如果有想投入這行卻又擔心自己各方面條件不足的人,可以建議讀這本《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
這本書的作者在決定要轉職當工程師的時候,也已經三十幾歲了,而且還必須忙著照顧小孩,對很多人來說,這種條件別說轉職當工程師,連好好維持現有的工作都已經很辛苦,確實可以當作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來看待。
不過這本書也不僅僅是關於轉職當工程師的面向,事實上內容並沒有花太多篇幅在描述轉職當工程師的具體內容。我認為更正確來說,這本書是關於「挑戰自我界線」的經驗分享。
從作者的故事來看,他的人生已經跳脫舒適圈好幾次,並且一一克服,轉職工程師不過是他最新的一項挑戰而已。
作者出生在波多黎各,在班上他是唯一的亞裔學生,常常會面臨異樣的眼光,而他在小學四年級又回台灣,在完全沒有中文基礎下,他又重新適應台灣的教育環境,然後大學和研究所雖然是讀土木畢業,卻又因為個人興趣跑去美國讀小說寫作的碩士課程,之後又在對女性充滿刻板印象的工廠裡工作,最後才是當了媽媽又決定學寫程式轉職當工程師。
簡單說呢,我覺得作者的成長過程根本就不是一般人,他在人生早期階段就已經不斷地挑戰新的環境,不斷地跳脫舒適圈,在我看來,依照他具備的這種心理素質,工程師只是剛好被他選上的職業,否則有很多其領域他應該也都能挑戰成功。
這裡必須特別提醒,作者成長歷程算是比較少見的類型,父母也都是勇於挑戰新環境,知識水準也都高於一般平均值(作者的爸爸是成功的創業者,媽媽是大學教授),而且書名雖然說是「文藝少女」,但作者大學和研究所可是理工背景的,也就是說他本來就不是純文科出身的,而且背景條件算是優於一般人的平均了。
好,我都這樣提醒了,意思是說,其實作者條件比大多人好,本來就是人生勝利組,所以這本書根本就沒有參考性嗎?其實也不是這樣,一來,作者雖然有不少優於一般人的條件,但女性在這個領域本來就已經是少數了,加上作者又是「高齡」挑戰,而且同時還要顧小孩,也算是相當不簡單了。就像作者說的,他確實具備一些優勢,但同時他也有一些不利的條件,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具備不同的優勢和劣勢,如何盤點自己的資源,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劣勢,就是每個人各自的課題。
我認為本書的精神其實根本也不是在轉職成工程師這件事,而是一個不斷跳脫舒適圈,追求自己的志向的故事。具備這樣的心理素質,其實也不見得只能挑戰工程師,而是可以挑戰自己所嚮往的領域。
當然,我不是說人生充滿無限可能,都沒有任何限制,我們每個人都必然有各種條件限制,但,我們的可能性也沒自己想像的那麼少,而這本書的作者能帶給讀者的,就是勇於挑戰自己可能性的界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