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有看電影的經驗,也容易受到電影中的畫面給吸引,我們可以感受到電影傳達出來的各種意念,不過這些意念是怎麼做到的呢?一部電影有很多元素所構成,包括劇本、台詞、演員、場景、音效、特效等等。其中鏡頭的運用就是最主要的表達手段之一。

透由鏡頭我們可以感受到很多,但不見得意識得到是怎麼一回事,就好像我們聽音樂,可能會覺得抒情、很嗨、澎湃等等,但我們不見得能具體掌握到,作詞作曲者是如何做到的。電影中鏡頭的運用也是如此,而《鏡頭之後》《鏡頭的語言》這兩本書就是在談鏡頭如何表達出各種的情緒、象徵或意義。

這兩本書是同一作者,《鏡頭之後》屬於介紹電影鏡頭的基本知識,以及各種基本的鏡頭運用類型,以及這些類型分別可以用在什麼場景,表達些什麼內容。好比說,一開始就先從大特寫、特寫開始,一路介紹到遠景、大遠景。然後再介紹各種常見的鏡頭運用技術,像是主觀鏡頭、雙人鏡頭、團體鏡頭、象徵鏡頭、抽象鏡頭等。

而《鏡頭的語言》也是以介紹電影鏡頭為主題,不同的是切入方向不太一樣,除了進一步解釋一些鏡頭的特性外,是以表達主題為軸來開展的,像是「空間」的章節,就解釋像是侷促、廣闊、尷尬、秩序這些意象如何透由鏡頭來表達。又如「移動」的章節,就解釋像是緊急、速度、急切等意象如何表達出來。

概來說呢,《鏡頭之後》就是告訴你「鏡頭有哪些主要類型,分別可用來表達什麼」,而《鏡頭的語言》則是告訴你「這些常見的意象,要用哪些鏡頭來表達」。順序上,先讀過《鏡頭之後》,再來讀《鏡頭的語言》比較適合,不然會出現在《鏡頭的語言》裡提到很多鏡頭類型的術語看不懂的問題(而這些術語都在《鏡頭之後》說明過)。

就像我之前介紹過的一本書《故事寫作大師班》裡提到,即便沒有要寫劇本,讀完這本後,也可以做另一種練習,就是試著以這些概念逆向拆解自己以前看過的電影或是小說,將出不同元素辨識出來,了解這些元素是如何有機的組織在一起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同樣的,即便你沒有要拍攝電影,讀完《鏡頭之後》、《鏡頭的語言》這類型的書籍,也可以對在看電影時,去意識到電影中的各種鏡頭是如何運用來傳達各種意念,相信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將一部電影看得更透徹更細膩。

簡單說,就是即便只想當一個觀眾,了解創作的方法和過程,也可以讓你變成一個更厲害的觀眾。

喜歡看電影的人,如果對於鏡頭運用沒特別概念的話,推薦可以讀這兩本看看,相信之後在看電影時,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4 月 3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