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人都有做簡報的經驗,包括學生時期的分組報告,以及出社會後的會議報告、展場簡報等等。而做簡報常常也需要用到圖表,不過我不確定有多少人會去想說怎樣製作圖表才比較好呢?有啦,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直覺作法是,加入多一點色彩,使用比較複雜的功能和版型,甚至來點動畫特效。我以前對於簡報的圖表沒有太多想法,從軟體裡面挑一個覺得順眼的版型,就直接套用了。
後來大概對於溝通表達比較稍微有點概念後,知道圖表這件事其實可以視為一種溝通表達的工具,那麼,就像語言一樣,如何更正確更有效率地使用圖表來傳達我們的意思,就不是一種隨性喜好的事情。我在之前也介紹過一本圖表製作的書籍:《哈佛教你做出好圖表》。
而在這本《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也是在教如何做出好的圖表,不過這本的風格很強烈,作者給我的感覺就是「正確!簡潔!講重點!」。
作為一種表達的工具,作者也強調要先釐清自己做簡報的對象是誰?你想要表達什麼內容?想要透過這個簡報說服對方做什麼?(第一步:理解脈絡)。以上確認之後,再來選擇正確的圖表類型。(第二步:選擇適當的視覺呈現方式)
接下來就更是作者的風格展現了,作者強調的就是刪除一切不必要的元素(第三步:去蕪存菁),並且想辦法用色彩、大小、位置等元素,來引導聽眾的注意力自然地往你要強調的重點聚焦(第四步:集中聽眾的注意力)。然後運用一些美感效果,移除不必要雜訊,讓聽眾可以輕鬆無負擔地接受你的視覺設計(第五步:設計師思維)。最後,才是運用故事技巧來將自己的簡報內容深深烙印在聽眾的腦海裡(第六步:訴說故事)。
整本書裡面除了各個原則的解釋之外,作者也運用了很多的圖表案例,特別是他「修理別人的爛圖表」的案例,用「Before—>After」的方式來突顯爛圖表和好圖表的差別。透過這些案例你可以很清楚看到作者強烈的風格。作者真的很少使用到什麼特殊的圖表格式,也很少使用多樣的色彩(事實上他大多案例都只用了雙色),我想我會稱之為「極簡風表格」。
雖然我沒接觸過作者,也沒看過他任何的簡報影片,但讀完本書後,我腦海裡浮現出的作者的表達風格,就是簡潔不囉唆,句句重點,絕對不會多一句廢話(而且不只在表格上,在平常的溝通表達搞不好也是)。事實上是,就連這本書的內容也是講重點不囉唆,讀起來還真的是輕鬆無負擔,很快就掌握作者的核心概念。
讀這本書讓我想起了以前很多花花綠綠但卻容易失焦的簡報表格(包括我自己也做過)。這也讓我想起我有個朋友,他曾經拿一張自己的名片給我,一瞄下去哎唷我的媽!裡面五顏六色密密麻麻的,裡面塞滿了他人生中的所有經歷,不只他待過的組織,還包括他在該組織裡所有擔任過的職務,都一個不漏地塞進名片裡,裡面還要補上他個人的名言佳句。幾乎可以說是把名片當履歷表在用了(可能很多人的履歷都還沒他的名片囉唆)。我不知道跟他第一次見面的人看到名片會不會不知道要注意哪裡,我自己是只記得那些認識他以來,本就知道的內容。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想在簡報裡東加西加(因為我也常常犯這毛病),用上很多元素和獨特風格的想法。我們總想講得更多講得更詳細,深怕遺漏些什麼沒有提到,也會想展現自己的個人風格,以及盡量展現自己多懂得如何使用各種軟體功能。
不過這種什麼都想來一點的作法,完全聚焦在「自己想展現什麼?」,往往卻忽略了「聽眾會看到些什麼?」,放了太多元素,使用太多功能,採取太過獨特的格式,最後可能反而讓聽眾迷失在這些花花綠綠的設計裡,卻沒注意到最重要的目標:「你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我們也許不見得要完全複製作者這種極簡風,但這種「講重點」的精神,的確是很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