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飲食文化裡,沙茶算是滿具代表性的醬料之一,沙茶可以用的範圍很廣,最常見的就是當作火鍋的沾醬,再來也可以在熱炒中調味,像沙茶羊肉、沙茶牛肉系列的料理我都很愛,另外也可以拿來當作肉類醃漬的醬料,可以說這種醬料的應用範圍相當廣。
當年我去莫斯科留學時,有個室友也是帶了兩大罐台灣味的醬料,其中一個就是經典的維力炸醬麵的醬料,另一個就是牛頭牌沙茶醬,雖然說在莫斯科可以去中國市集找到沙茶醬,但味道跟台灣的就明顯不一樣,我們還是偏愛台灣口味的沙茶醬。
《沙茶: 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這本書在談的就是沙茶如何被引進台灣,並且順應台灣的地理特性和風俗民情,採用台灣的在地食材,並且演變出各種台灣人喜歡的相關料理。
這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醬料,其實歷史並不長,是在二戰後由潮汕人帶進來的,而潮汕人當初又是從東南亞將當地的醬料引入並且改良而成的。
很多我們現在已經很習以為常的飲食模式,其實要以整個歷史來看都是很近期的事情,只是人的一生相較於整個歷史來說很短,所以只要有幾十年歷史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可以算是一種傳統了。
相較於佔地幅員和人口來說,台灣的飲食文化算相當多元,因為前前後後歷經不同的政權殖民,也移入了各種不同的文化進來,加上台灣本身的物產又算是滿多元化的,也就能支撐這種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
對我來說,透過飲食來看歷史是一個很不錯的切入方式,因為飲食相當貼近生活,而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時,如果能和自己熟悉的事物連結起來,就會比較感興趣,學起來也比較有種切身相關的感覺。
要說讀這本書有什麼副作用的話,就是讀的時候會分泌口水,很想去買點東西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