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好習慣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習慣學的作品不少,除了像是兩年前出版的暢銷書《原子習慣》,也還有很多累類似的作品。我從去年開始也讀了幾本相關的作品,也開始試著培養自己的好習慣,也取得一些不錯的效果,像是寫日記、上線上課程、練習寫程式等等。
這麼多習慣學的作品裡,每個作者各自有一套系統,不過這些系統中也有不少共通原則,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則就是:執行頻率比每次的執行時間和強度重要。舉例來說,假設我要培養閱讀的習慣,不要一心血來潮就想說來個每星期讀兩本書,這種作法通常在一開始會一下取得很多成果,但也很容易後繼乏力。以養成習慣來說,倒不如設定一天讀個10頁,但要每天確實執行,等到輕度習慣養成了,再來增加強度,循序漸進。
就像運動一樣,平常沒有什麼運動習慣的人,突然一口氣就給他跑個十公里,很有可能接下來一星期都不想跑,甚至休息完想到跑步好累好痛苦,也不想再跑了。倒不如一開始先設定每天健走個兩公里,但能天天執行。
好,這個原則大致上沒錯,我自己以前也常常搞那種發憤圖強一次衝很猛,然後沒兩下就後繼無力,謂之「三分熱度」。後來改成這種輕度高頻的方式以後,確實在養成上容易許多,執行率真的比較高,短期內可能看不出什麼明顯效果,但長期下來回頭檢視累積成果真的比用力衝個幾天還可觀。
不過呢,這裡其實有些可以改良的空間,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當天時間比較多,或者精神好活力充沛比較有幹勁,想給他來點比較有挑戰性的內容呢?《彈性習慣》這本書就是在處理這個問題。
這本書其實核心概念相當好掌握,就是我們將習慣養成的任務設定得更具彈性,首先是將強度設定成三個等級,最簡單的等級是輕鬆毫不費力可以達到,讓你可以完全無負擔地保持習慣,第二等級是不那麼難但要花點心思,第三等級則是比較有挑戰性,如果比較有時間或是剛好比較有幹勁就可以給他來個一發。
再來則是讓習慣養成的任務多樣化一點,以增進趣味,好比說想養成運動習慣,就可以設定慢跑、深蹲、開合跳等三個不同項目,選哪一個來做都行。讓自己有時可以換換口味。
也就是說,將難度分級,將內容多樣化,每天依照自己的狀況來選擇適當的強度和內容,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概念。
其實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就有做類似的事情了,雖然當時我自認這行為有點像偷吃步。比如說練習寫程式這點好了,我原本設定每天都要練習上網寫挑戰的題目,但有時真的就不太想寫,我有時就會讀書面教材,有時則會上網看國外的教學影片(順便練英文),雖然起先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偷吃步,但想想總比什麼都沒做好,而我確實也因為這樣在練習寫程式這件事情上面沒有中斷。
不過我認為彈性習慣這個概念,確實值得每個想養成新習慣的人去嘗試,讓自己不但可以確保持續下去,也可以有時讓自己來點挑戰取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