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讀了七八本關於圖像思考和表達的書籍,每一本都有一個共同的重點就是讓讀者跨過不敢做的心理障礙。

有不少作品都會用孩童當作例子,小孩子在畫圖時不會考慮猶豫太多,想到什麼就畫什麼。長大以後我們開始會擔心旁人的眼光,也會開始有比較心態,會不想要畫出「不好的」、「錯誤的」圖像。久而久之我們就會不太想畫下去。

加上傳統教育主要是以文字為載體,不管是教學輸入端也好,或者作業和考試這種輸出端也好,都是以文字為主要的載體。於是我們的文字能力確實隨著教育程度越來越好,圖像能力則停滯不前,甚至還變差。

我後來想想,不要說小孩子,事實上即便長年不再以圖像的方式來表達,但我還是常常會不自覺地使用圖像思考,這表現在哪裡呢?就是我比手畫腳,我常常在表達時,手也會在桌上或是在眼前「空畫」,也就是我雖然沒有用紙筆具體畫出來,但也透過手去做出繪畫的動作來表達,事實上不只是實際肢體,我在講話時,腦海裡也會不斷地浮現出相應的圖像內容。

我相信這種在表達時比手畫腳的「空畫」,以及在表達時腦海裡浮現出圖像的狀態,應該也不只我,很多人都會這樣,真的完全只以文字來思考的人,連動作都沒有,腦袋裡也沒出現任何圖像的,我想應該很少吧?

也就是說,圖像思考根本就是本能,甚至可以說,雖然要你畫的話,會畫不出來或不敢畫,但要你表達時完全不在肢體和精神層面用到任何圖像,恐怕還更困難。

別人是怎樣我不確定,以我自己來說,將想法圖像化之所以會有障礙,是因為我真的畫出來的話,這個畫不好的事實就會變成具體的紙上內容,看了會有一種丟臉的感覺,更不用如果還要畫給別人看又是一種挑戰。

所以我可以斷言,不去畫出來的原因,至少有七八成是來自於怕做錯怕丟臉的心態。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5 月 22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