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很多防身術的教學,都會覺得相當不實用,雖然在示範的時候好像很順,但很多動作都相當複雜,還必須要做得很精準,但也就是因為這樣,這些都得建立在事先準備好對方要出什麼動作,而且對方還配合套路的條件下。
也就是說,如果是在現實生活中,對方並不會配合你的套路,你更無法預料對方會出怎樣的攻擊,偏偏通常最需要用到防身術的又是身體條件比較瘦小的人。
也許更適合練來防身的,會是像拳擊、泰國拳等格鬥技術,但這類技能又必須持續鍛鍊相當的時間,才有可能在實際衝突中靈活運用。
也許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這本《2秒內擊倒!戰鬥民族的防身技巧「原始打擊」》,就是針對實際生活中的衝突危機發展出來的技術。
如果要說街頭防身和格鬥技訓練有什麼不同的話,就是街頭上的狀況更難掌握,格鬥的場地通常都很單純,而格鬥比賽有一定的規則,雙方都很清楚彼此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選手們也都受過一定程度的訓練。
相對來說,街頭狀況複雜很多,什麼時候發生衝突並沒有辦法事先預料,一旦發生了還得要判斷自己該做些什麼,做到什麼程度,也沒太多時間給你思考。
那麼,除了各種應對衝突的攻擊和防守技巧,像是對方出拳我要怎麼防,或是對方抓我的手我要怎麼掙脫之類的動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恐怕是觀察環境和對方的狀態,這本書也是除了衝突當下的應對,更更包括了事前的觀察準備和事後的退場機制。
在對方有可疑狀況時就要開始觀察與準備,比如說一個可疑人士一直走在我背後時,我就要開始觀察準備了。
甚至,當我處在一個比較高風險的環境時,我就要提高警覺,隨時注意周遭環境,比如說夜晚走在一個人煙稀罕的小路,或是在治安比較混亂的街上行走。
在我看來,在高風險的環境中,保持警覺隨時觀察環境遠比如何搏鬥還重要(當然具備搏鬥能力更好),保持警覺可以讓你在察覺危險時事先迴避掉。相反的,即便你體型高大或具備不錯的搏鬥能力,如果沒有缺少防備心,一旦遇上偷襲也不見得反應得過來,何況很多犯罪者也不是要正面衝突,而是要趁機偷竊或搶奪。
在台灣我是不太會這樣,但以前在國外自助旅行時,我會先調查一下當地的治安狀況,如果我知道這個地方的治安並不是很好,比如說常有扒手之類的話,我在當地旅遊時,基本上貴重物品什麼的不會背在背後或放在褲子後面的口袋,也會隨時注意周遭環境,遇上可疑人士時,我眼神更是會表現出一副「我有在注意你」的樣子。
事實上我在歐洲旅行時,也曾經數度遇過試圖行竊和詐騙的人,但都在對方蠢蠢欲動時盯著對方,或是拒絕跟對方有進一步互動,進而消去對方的念頭,這也是本書所提到的「硬目標」的概念,就是指犯罪者想下手也會找容易對付的對象,柿子挑軟的吃的概念,光是表現出自己有在警戒狀態中,就已經可以將對方的下手念頭消去大半。
我在土耳其時也曾經遇過兩次恐嚇,索性也都全身而退,沒有財務和人身上的傷害。
這本書是在日本出版的,作者說他看到日本人常常對周遭環境缺乏警戒心,比如走在路上專心滑手機講電話等,讓他覺得相當不可思議。
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作者本身就是在在高風險的環境成長,又做過很多高風險的工作(像是保鏢、圍事),那麼作者當然需要這方面的能力。但如果我的生活方式和活動環境,大多都是比較穩定安全不會有強烈衝突,那我還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各種防身技巧嗎?像是在日本,或者即便台灣,大多地方也不至於動不動就遇上幹架搶劫之類的狀況。
這是一種成本與風險的衡量,如果我可能遇上的風險很低,就比較沒理由花這麼多力氣去學習防身技術,也不用走在路上隨時繃緊神經左顧右看,畢竟這樣其實也會消耗精神的。就好像我根本沒理由請個保鏢隨時在身邊一樣。而我在自家附近的公園遛狗時,也不會繃緊神經一直觀察周遭。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生活環境大抵上都是低風險的,那其實不練什麼防身術通常是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真遇到什麼衝突的話,想辦法先避開就是。
不過話說回來,我其實是鼓勵一般人也都可以去練個格鬥技,比如拳擊、泰國拳,甚至綜合格鬥。
雖然本書作者說他認為一般格鬥技訓練常常不能應對街頭上的多變狀況,但我認為格鬥技還是能幫助我們在遇上衝突狀況時,應對得比一般沒受過任何訓練的人更好。雖然每種格鬥技的訓練內容不太一樣,但整體上來說,都包括了對於距離的掌控、腳步的移動、反應速度、出手的協調性、衡量對手的體型和力量等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可以讓我們在衝突狀況時更快反應,更不會驚慌失措。
然後就是,即便你生活中可能真的不太會有需要面對強烈衝突的機會,但格鬥技的鍛鍊也可以強身健體,也是相當有益處的。
事實上,作者本身也接受過多種格鬥技的訓練,我相信這些訓練對他發展出這套防身術也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