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全圖解!厲害的人如何學?》這本書裡看到,作者對於和別人約見面的原則,就是遵守「一次一小時」,如果打算花上三小時和對方交流,他也會遵守一次一小時,而分成約三次。

這個作法挺有趣的,一般來說我們和別人約出去時,也不太可能會沒有任何時限,但這通常和我們本身的行程安排有關,也就是說,我們是因為「還有其他事情要做」,所以才會限制時間,但作者的作法則是「不管怎樣,就是一小時」。

而一小時對於見面來說,雖然不算短,但也不算長,以我自己來說,我和別人約見面,不管是什麼理由或形式,很少會只有一小時,通常是兩小時起跳,甚至花上一個下午也不稀奇。

直覺上,我會認為難得安排時間出來見面了,限制只有一小時好像太短。但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我被限制和對方只能有一小時的時間呢?這就要分成兩種類型了,一種是有特定目的討論,像是公事之類的,另一種則是朋友之間純粹出來交流互動。

對第一種來說,會有一個可以想見的效果,就是對話內容會變得更精簡更有效率,因為時間有限,所以理論上雙方都會盡量講重點而不拖泥帶水。

對於第二種來說呢?也許會有類似的效果吧,即便雙方並不是帶著特定目的來交談,但我們如果和一段時間沒有見面的朋友約出來,想必會有些事情想和對方分享,也會對對方這段時間的經驗感到好奇。那麼,我們可能就會更加精準地表達重點,並且提出更精準的問題。也許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情境,就是以前服兵役時打電話給家人或女友,因為時間相當有限,所以我們的表達也會更精簡。又或者再想像一個大多人應該比較不會親身體驗到的情境,就是監獄受刑人在接受親友探監時,這種情形下,雙方應該也會更加精簡扼要地交流吧。

事實上我自己有些經驗是,和朋友約出來,前面聊得還滿起勁的,因為中間這段期間大家都累積了一些彼此不知道的經驗想要分享,但是當這些重要經驗分享完後,開始就會有點乾,對話密度會開始變得鬆散,更糟糕一點甚至開始不知道講什麼,產生有點尷尬的局面。

當然,如果只有一小時的時間,說不定真的沒辦法將話題講完,但就如同該書作者所說,反而還會因為意猶未盡而讓對方期待下次見面。

如果要類比的話,就好像吃美食不要吃到撐,吃到八分飽就好,讓自己的印象停留在那種意猶未盡狀態,反而會更想再次造訪。

事實上很多娛樂活動也是如此,不要玩到精神都已經倦怠了才停,八分滿意就好。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5 月 23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