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出對於學習的幫助,已經有很多書籍都有提到,而其中一種常見的輸出就是寫筆記。

作筆記裡面,又有分,採用電腦打字或是傳統的紙筆模式。在我讀過好幾本從腦科學角度談學習的書籍裡都有提到,手寫筆記對於記憶和聯想的效果是優於電腦打字的。(當然透由電腦打字有另外的好處)

說來有點不好意思,即便我滿早之前就知道,手寫筆記的優點已經有很多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但我還是很抗拒採用手寫筆記,一來就沒養成這種習慣,二來我就是覺得電腦打字方便修改做出來也整齊漂亮。

不過前陣子終於下定決心來嘗試,讀書時紙張就擺在旁邊,想到什麼就馬上手寫。

真的跨過這心理障礙做下去,就比想像中的簡單,畢竟真的不難,而且功效驚人。

但所謂的驚人,並不是我完成了一份什麼精美的讀書筆記。而是對於整理想法和延伸思考真的相當有幫助。

一般來說,筆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做記錄,但做筆記除了記錄功能外,其實是一種消化過程,當你要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輸出閱讀過的內容,你就必須思考消化內容,然後才能轉譯成筆記。也就是說,比起記錄下來的內容,作筆記的過程可能作用還更大,因為那就是在強迫自己確實消化內容,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筆記的過程,不只是消化書中的內容,事實上也會開始進行延伸思考,也就是說,筆記並不只是被動地將思考的內容記下,在做筆記的過程本身也是在進行思考。

忘了曾經看過哪本寫作書籍(也許不只一本提到),寫作的順序並不是完全是把腦海中成形的內容付諸文字,事實上寫作的過程也是在腦海中觸發新的內容。

我想對於本來就有做筆記習慣的人來說,這可能只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對我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同的體驗,做起來也馬上收到顯著的效果,值得繼續做下去。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6 月 19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