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交換物資等行為是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的,雖然形式各有不同,但大致上來說,有釋出善意、展示地位、建立關係等用途,有時候是以實用的物資比如說食物,有時候是以象徵性的物品比如鮮花、裝飾品等。

而人們會送給什麼對象,送什麼東西,決定於當地的經濟、產業、文化等因素,以及兩方之間的關係。好比說鮮花我們會拿來送住院病人,或是自己的情人,但通常不會拿來送自己的小孩。

以我們家族來說,親戚之間最常送的是各種食物,有時是他們開發出的好吃店家,有時是出去玩的名產,有時則是自己親手做的風格料理(比如我媽就常常會做各種料理送給他的姊妹們)最近因為疫情緣故,防疫用品好像也變成一種互相贈送的東西,比如說在口罩國家隊將口罩產能拉高以前,我表姐就曾經分送大家姊夫公司在賣的口罩。

時至今日,口罩已經不再是稀缺品,但是當量足了,大家就會開始往質發展。前天我表姐又送了我們家四盒口罩,特色是長時間戴起來不會壓迫耳根導致疼痛。

而我住在美國的阿姨則渴望台灣五顏六色不同造形設計的口罩。

我也聽過一些朋友會購買各類防疫用品贈送給自己的親友。當防疫變成一種日常後,防疫用品也變成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6 月 25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