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讀過一些關於識人技巧、讀心術、非言語溝通等主題的作品,都會提到一個判斷笑容真偽的方式,就是看「眼睛會不會笑」,這是在講說,真正的笑容除了嘴角上揚以外,還必須帶動眼角紋出現(即便很多人討厭自己有魚尾紋)。

像是保險業務、基層服務業、商務人士、政治人物等,在職場上都需要堆疊假笑。以前我就多少也會分辨一些這類社交需求上的笑容(畢竟大多人的演技都不是那麼精湛),不過也僅只於整體感受上去辨識,沒有具體掌握到「眼睛會不會笑」這件事。但自從疫情開始,人人都戴上了口罩,嘴巴都看不到了,也就是說,表情只剩下上半臉而已,反而讓我可以聚焦在眼神上,不會被其他部份給干擾。

這時候真的就可以明顯看出什麼叫做「眼睛在笑」,其實也沒那麼玄,很明顯,也不是只有我看得出來,因為我也發現我對對方笑的時候,對方也會笑,表示他也分辨得出我在笑。

表情這種事情其實就和其他類型的訊息一樣,並不見得是越多就越好判斷,有時候過多訊息反而會變成一種干擾,很多人在表情和肢體上能散發出假訊息,靠的不見得是精湛的演技,更多是來自添加額外的干擾訊息,讓你的注意力從真正重要的訊息中分散。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6 月 10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