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關係,社會上很多的交流互動都轉為線上作業。
當這種狀況持續得越久,越有可能長期性,甚至永久性改變交流的型態。
很多時候我們持續一種行事模式,都不是因為這種模式最有效率或最便利,而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也沒有改變模式的迫切需求。
當舊模式與新模式各有某些優缺點,或者新模式雖然長期來看比較好,但短期內需要時間學習適應,或者需要一點額外成本時,人們往往會傾向於採取舊模式。
以長輩拒絕學習電腦來說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明明學會基本的電腦使用就可以大幅改善很多作業的效率和品質,但有些長輩還是習慣書面作業或仰賴自己的大腦。
因為要能順利使用電腦需要一定時間的學習,即便這並不是那麼困難,但因為他們過去的作法到現在也都還可以順利進行,那麼他們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慾望想花費額外的時間成本來更新自己的作業模式。
那麼以線上作業來說,其實我們很多的活動,以現在的技術和基礎建設的普及程度,都已經可以採用線上作業或者至少部份採用線上作業,但因為過去實體作業習慣了,除非有迫切需求,我們不見得會有那麼強烈的動機將所有可以線上作業的活動馬上更換為線上作業。
但現在出現一個外部壓力就是武漢肺炎的疫情,從開始爆發到現在也已經接近一年半,因為越多越頻繁的實體接觸交流就意味著越高的風險,那麼將各種實體活動改以線上活動取代的誘因就變大。
很多可能以前實體活動沒啥大問題,也習慣已久,沒特別理由需要重新適應線上作業的,因為疫情這項新的變數,造成優勢會往線上作業這邊倒。
這裡就會出現一種可能性,當大家不得不調整自己的作法,將很多活動改以線上作業來進行,而疫情持續得越久,這些線上作業也會越來越內化為習慣,而最後當疫情終於完全解除的一天到來,或者最糟糕的情況是變成一種常態時,我們被迫養成的這些新的模式,就會固定為我們的永久模式。
其實各種活動的線上化本來就會隨著技術的不斷提昇而佔有越來越高的比例,只是在慣性之下,我們採用新模式的速度並不會那麼快,但在疫情的外力迫使下,很多變化可能就是提前到來,並且帶來很多不可逆的變化,永久改變我們組織、互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