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因為興趣使然,入手了些關於讀心、溝通、談判、說服方面的書籍,不過倒是讓我想到,這類主題的作品好像都還是以面對面,實際在同一個物理空間的情境為前提。
比如說,不管是讀心、溝通、還是談判,很多都會強調非語言訊息的重要性,也就是表情、肢體、語氣、穿著打扮等這些因素。而要掌握這些因素,通常是要以身處同一個空間面對面為前提。當然啦,語音通話就可以掌握語氣,視訊通話更可以掌握表情和部份肢體語言。
不過在數位化這麼普遍的年代,我們的溝通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經透由數位工具來完成,比如社群網站、通訊軟體、電子信箱等。甚至可以說,很多人可能以數位工具來溝通的量還多過於傳統面對面。
數位交流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於傳統面對面的情境,甚至不同類型的數位交流又會有不同的特性,好比說寫電子郵件和在社群軟體上發文回文,在呈現和互動方式上差別就很大。
當然,也有一些針對數位型態交流表達的教學作品。
好比說如何寫出正式得宜的商用電子郵件就是個滿熱門的主題。但這類作品通常是比較著重在某種特定的情境,有明確的目標,並且有一套相對標準的作法。而且重點比較著重在「照這標準作法,不要犯錯就好」
也有一些算是談論如何在不同的媒介上有效地呈現自我,並且達到自己目的的作品,像是如何拍攝優質影片,如何成為一個網紅之類的作品。不過這類作品與其說溝通,不如說更偏向於如何生產出好作品。
我好奇的,是相對比較日常的交流互動。
比如說,透由LINE之類的通訊軟體,有一個特徵就是缺少語氣,或者說會改用一些貼圖,來呈現情緒和表達強度之類的非語言訊息。
又或者,因為在回應上,通訊軟體並不像面對面溝通需要即時回應,所以會產生不同人有不同的回應節奏,而這種不同的節奏有時也會讓人在解讀上產生困難,或者出現很多溝通上的誤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已讀不回」,有些人對於已讀不回會有焦慮感,腦海裡上演各種對方已讀不回的小劇場,但對另一端來說,可能會認為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閒聊訊息,等有空再回就好。
就以我個人來說,如果我正在做些什麼時(假設在看動畫吧),如果收到閒聊型的訊息,會傾向於等我比較閒時才回,畢竟這種閒聊訊息,回了一句通常就馬上會有下一句,我遲早得要中斷這個對話,否則就沒辦法繼續做原本進行中的事情。
我也聽過不少使用數位工具互動,因為雙方對於數位工具的使用習慣和想法不同,造成溝通解讀上的誤解,甚至造成不愉快的衝突。
像我就也有朋友會以「facebook上別人有沒有來按他讚」,當作那個人有沒有重視他的指標,但每個人使用facebook的習慣都不太一樣,用這種單一指標來判斷很容易出差錯。
針對數位溝通衍生出的各種問題,有不少作品採用的解決方案就是要我們減少依賴數位工具,盡可能面對面溝通。
沒錯,能面對面溝通當然更好,但以現在的趨勢來說,恐怕無法阻止數位溝通在生活中佔越來越高的比例,既然無法阻止,那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使用這些工具來判讀和表達,必然是個很值得探索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