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談現在年輕人用語之類的,大概意思就是讓一些比較年長的網友震驚一下,自己竟然跟年輕世代脫軌了,已經變成一個「老人」。

這種現象其實一直都有,只是我們從早先年身為生產這些年輕用語的人,變成了一個看不懂年輕用語的人,而大多人總是希望自己可以年輕一點,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上等各層面來說。

有一些人因為擔心自己顯老,或者為了證明自己想法跟得上時代,會刻意去模仿一些這種用語,試著摻雜進自己的句子裡面,這種現象特別發生在需要大量和年輕人互動的工作,好比說老師之類的,因為他們最直接感受到年輕人的用語和自己的落差。

但我認為這種刻意學習用語其實是一種便宜行事,不需要也沒什麼效果,而且還會顯得突兀。.年輕人的用語,或者說任何特定族群的用語,都是從他們的生活情境中發展出來的,而且就像所有單字一樣,很多單字儘管字面上意義類似,但會有一些語感的差異,或者情境和脈絡上的差別,就好像外國人學了中文來我們這邊,很多字的用法你聽是聽得懂,但就不是我們平常的用法,相同的我們學了外語去跟外國人溝通也會有類似狀況。

也就是說,你如果光只是學習表面的字彙,卻只是硬生生地照字面意思去插進自己既有的慣用句型裡,就會出現一種「老人裝年輕」的味道,你自己可能沒感覺,但對於那些用語的族群來說就很明顯。

以前我在當兵時就常常遇到這種現象,職業軍人因為工作性質關係,很多講話都很死板無趣沒魅力,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常常要面對年輕的義務役,或者只是愛面子,有不少職業軍官可能會靠網路媒體、綜藝節目等,去學一些年輕用語,來突顯自己年輕有活力可以跟得上外界社會潮流,但他們這種封閉又重階級身份的職場環境,發展出來的思考邏輯根本就完全無法和外界社會的思考契合,而這會展現在講話的慣性上,於是在語言使用上也會完全無法契合。

這就造成一種現象就是,原本難笑的他們,學了那些用語,硬穿插進去想耍點幽默時,變成不只難笑還令人尷尬,但這種人通常都是義務役的長官,義務役們也只能苦笑給面子,畢竟聽難笑的笑話,總是比被訓話好。

當然,我不是說年紀變大就給我乖乖活在自己的年代,不要想去跟上時代之類的,我自己不會這樣,我也不希望一個人年紀一大就只會守舊緬懷過去。

但我要說的是,要跟上時代,靠的不是硬學流行用語這種表面工夫,而是真的去投入某一種領域,自然就會培養出那種領域的思考模式,也就會表現在自己講出來的東西上,而不用刻意去學習特定詞彙。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7 月 28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