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體質關係,我算是很年輕就患了牙周病,也就是醫生所說的年輕型牙周病,也因為如此,我必須比較頻繁地回診。
我算是挺討厭看牙醫的,就我所知很多人也都是如此,我也聽過不少人面對牙齒問題,因為對於看牙醫感到焦慮不安,所以寧可一天拖過一天,想說再等一下看看,最後演變成太痛苦不得不就醫,結果病情便得更棘手,反而需要更多的醫療。
為什麼會厭惡看牙醫呢?我沒有去跟其他人深究這個問題,但以我自己來說吧,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是看牙醫時身體處於一種比較受控的姿態。相較一般感冒這種常見的疾病來說,看牙醫時我們必須躺在診療椅上,並且讓牙醫以居高臨下的角度治療,這種相對姿態會讓人覺得自己處於弱勢的位置,彷彿任人宰割的感覺。再來又必須張開口腔讓醫生將器材深入口腔處理內部。口腔應該可以算是比較私密的部位,通常只有比較親密的伴侶才有機會碰觸,但在看牙醫時,卻要任由牙醫在自己的口腔裡面大刀闊斧,這種暴露自己私密脆弱的部位任由他人處置本身就會造成不安。
第二,牙醫的治療通常有某種侵入性,或者至少給人感覺侵入性的印象。看看牙醫在使用的器材,幾乎都是尖尖的,而且還會發出類似電鑽的聲音,所以即便光是清結石的動作,就已經會給人侵入性的感受。更不用說有不少比例的人看牙醫時是會真的感受到痛楚,比如結石太多,或者蛀牙的處理等等。
因為上述兩個原因,會有不少人想逃避看牙醫也不意外,至少我人生到現在的就醫經驗來說,也只有看牙醫會讓我會趕受到這麼明顯的焦慮,以及伴隨著想逃避拖延的想法。
但因為我是牙周病患者,而且是特殊體質所引起,所以很不幸的,我更沒有本錢逃避,更需要定期回診。每一次出發前我都很焦慮,每一次坐在診間外面等候叫號也都很焦慮。
不過正因為每次都必須面對這件事,加上後來讀過一些改變心裡感受方面的書籍,所以我自行嘗試出了一些讓我降低焦慮的方法,這些方法來自於一些不同領域的書籍,基本上都不是針對看牙醫的場合,但其實都可以應用在這裡。
第一、姿態可以改變你的心理狀態,這類型的書籍其實還不少,有不少教你建立自信、掌握權力,以及職場成功學之類的書籍都有提到,也有像是《姿勢決定你是誰》這類作品專門探討姿態對心理狀態的影響。那麼應用在看牙醫上也很簡單。既然看牙醫時有一部分的恐懼是來自於身體被動受控的感受,那麼我們就用姿態讓自己感受自信與權力。我在等待叫號時,相較於很多患者小心翼翼地坐在位置上,甚至有點彎腰捲曲自己身體這種低權力姿態,我會在不影響到他人的前提下,盡量擴張自己佔用的空間,好比說張開雙臂雙腿(這是一種權力者的姿態),又或者乾脆站起來高舉雙手擺出類似勝利吶喊的姿態(不過這對有些人來說可能需要一點恥力,請自行斟酌)。即便坐進診療椅,在還沒開始診療時,我也會將雙腿開一點,盡量繼續增加一點權力感。
第二、思考方向也會改變你的心理狀態,這類書籍也不少,跟第一點提到的姿態原理都常常會出現在類似書籍。原理類似,都是增進自己的自信和權力感,只是這次是採用「在腦海裡想」。好,想什麼呢?就是想一些自己人生中比較快樂的事情,最好跟獲勝、掌控這類與權力相關的內容更好。好比說想到參加比賽獲勝的經驗,或者考試或工作表現優良被表揚的場合等等。讓自己腦海裡充斥著這類想法,心理狀態也會被引導向比較積極自信的狀態。不過注意一點,在等候看牙醫時,本來就容易緊張焦慮,臨場要回想這些正面積極的經驗可能會腦袋一片空白,所以最好是平常就先準備好一些相關經驗的記憶,在腦海裡提醒自己緊張焦慮時就要用到這些記憶,這樣等到需要時,才可以馬上調用出來,而非臨時才在腦海裡尋找相關內容。
第三、正面和感恩思考,就我個人經驗來說,這個方法比較不是臨場馬上使用的,而是要平常先鍛鍊,大概類似鍛鍊肌肉的概念,不是需要力量時才拼命做重量訓練。不過我自己感受是這個方法也讓我在面對牙醫時,可以比較平靜一點。具體作法就是,不斷地思考,並且具體想像自己醫療完後牙齒狀態變好的樣子,好比說要清牙結石,就想像自己牙縫間有一堆黃黃髒髒的牙結石,甚至還隱隱發臭,而牙醫的器材將這些骯髒的牙結石給清掉,變回清爽乾淨的牙齒。另外就是,感謝你的牙醫,感謝他將你的口腔恢復到比較好的狀態,再來有些人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有些怪怪的,那就是感謝你的牙齒,他幫你咀嚼了很多食物,你的人生到現在才能順利享受這麼多美食,你要好好感謝你的牙齒為你服務,並且盡量善待他。這在平常可以透過寫日記,或者如果你有正念冥想的習慣也可以使用。在我個人來說,這跟前兩點方法不一樣,這不是在增加自信和權力感,而是讓自己感到平靜。
以上,一點個人面對看牙醫時的焦慮的對策,希望大家都能克服焦慮,平常好好保養口腔,有需要就醫時也不要被緊張焦慮擊垮,而延誤就醫。感冒不去看醫生基本上是能靠自己的免疫系統恢復,但牙齒的事情並不是如此,逃避拖延只會讓狀況惡化,越是惡化就越難處理,等到非得就醫時,只會更痛苦,甚至需要更多令人討厭的醫療才能處理。